这世上,要论什么东西最能把人逼得六亲不认,那可不是黄金白银,而是那把至高无上的“椅子”!
它不光是统治者的光环,更是一国兵马万民的命根子,可不都攥在他们手里?
按理说,这天下原本该顺顺当当、井然有序,可往往就因为那一把椅子,亲兄弟闹得血溅五步,各路将门杀得尸山血海。
老百姓呢?
那可不就只能忍着呗!
有时候我真琢磨不明白,这权力的魔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,怎么就比世上任何毒药都让人上瘾,让人着魔到失去理智?
回头看咱大明朝,最后一个汉人王朝,十二位皇帝,两百年的风云变幻。
其实兴衰脉络也简单,前期那几位能人——朱元璋、朱棣,一个比一个狠,一个比一个能折腾。
到了后头,皇帝们渐渐平庸,那股子锐气都磨没了。
朱元璋以为废了丞相,把权力捏得死死的,这天下就真能稳如泰山?
嘿,他老人家一闭眼,他儿子们就用“靖难之役”给他上了生动一课——新王朝的皇位,哪怕看着像个铁桶,那也照样有缝儿!
朱棣能坐上天下,那可是实打实从亲爹、亲兄弟手里抢来的。
文成武德?
我看未必,那根本就是血泪铸就的皇图霸业!
靖难之役打了整整四年,两边儿杀红了眼,打得中原大地一片狼藉。
可再惨,朱棣终究是赢了。
朱棣赢了,可他的儿子们,这小团体又陷进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。
太子朱高炽,身子骨确实不怎么好,性子也偏软。
汉王朱高煦就不一样了,这家伙身板儿一米八,打仗那叫一个不要命,简直就是那种祖宗八代看了都要竖大拇指的狠角色!
这些年啊,这对亲兄弟谁都没服过谁。
说起来,朱高煦这人,简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翻版!
靖难之役里,他可是冲锋陷阵,为他爹立下了汗马功劳,那战功亮晃晃地摆在那儿,谁看了都得说句“牛!”不像朱高炽,就是个守家待命的角色。
所以啊,朱高煦打心眼里就觉得自己有资格坐那把椅子,这种自信,从没被现实打击过。
刚开始那会儿,朱棣私下里还真动过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念头。
可谁曾想,宫里宫外,满朝文武都一个劲儿地反对——“没有嫡长子的名头,当不了太子!”说到底,规矩制度比你老爹的圣旨还硬气!
但这朱棣的话,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,那句“有机会”的念头,像野草一样疯了似的埋进了朱高煦心里。
他开始坚信:只要哥哥一没,皇位自然就该轮到他。
这种念头,可不像流感,别说治得了,反而一发不可收拾。
实话说,谁又真的甘心一辈子平庸,永远只做个“二把手”呢?
永乐年间的朝堂,那真是暗流涌动,让人看了都吃不下饭。
朱高煦借着各种由头囤兵、抢地,明目张胆地为自己将来造反铺路。
他甚至在南京的地盘上,就敢明目张胆地摆弄兵器,组建所谓的“死士团”,嘴上说得好听是忠心耿耿,可谁不知道,这帮人就等着随他闹一场大的!
偏偏他还把脸上的野心写得太直白,几乎一眼就能看穿,这不就是明着告诉所有人“我要造反”吗?
朱棣是啥人?
他可不是心善,他是老辣!
发现苗头不对的那天晚上,他直接就和文臣杨士奇讨论起来:“这汉王该咋安置?忽左忽右都不听话,迁都北京他都赖在南京不走,这说明啥?”情报再一核实,好家伙,这家伙暗中操练,自己打造兵器!
结果呢?
差点直接就被砍了头!
要不是太子朱高炽一直在旁边苦苦求情,朱棣这刀子可真就下去了。
这一来,朝堂上是暂时安静了,可每个人的算盘珠子都噼里啪啦响个不停。
朱棣真要动怒,未必下得了手,毕竟是亲骨肉啊。
朱高炽要是真见死不救,大明朝的江山也未必真能稳住阵脚。
那会儿的朝局啊,跟在油锅边上走钢丝差不多,一步走错,万劫不复。
朱高煦表面上服软了,可心底埋藏着更深的不服气。
每一回侥幸活下来,他都以为是老天爷在帮他,觉得“天意未尽,迟早还能翻盘”。
他总觉得以前爷爷(朱元璋)、他爹(朱棣)都有心慈手软的毛病,要不是这样,自己哪儿能一次次有可乘之机?
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,比如朱瞻基,他这孙子,可早就不是个省油的灯了!
别看他年纪轻轻,但他从小跟着爷爷朱棣南征北伐,骨肉相残的戏码可没少见。
对朱瞻基来说,让朱高煦再造反一次,那简直就是放虎归山!
一次心软,下回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命没了。
让人意外的是,朱瞻基从童年时期就养成了“先下手为强”的处事方式,他绝不是那个会傻傻等着被收拾的小皇孙。
他心里明镜儿似的,这皇位争夺,哪有什么温情可言?
不狠一点,早晚被人吞得骨头渣都不剩。
朱棣前脚刚走,朱高炽这皇帝屁股还没坐热,就因为劳累、肥胖、病痛一大堆,突然就挂了。
这下,可真是朱高煦认为“机会”到了的档口!
消息传遍北京,不管是不是死得突然,反正形势比人强啊。
那年头大明朝的马蹄声特别急,京城外潜伏着朱高煦一手操办的埋伏。
说是防外敌,可见了谁都明白,那是专门防着朱瞻基的!
可惜啊,人算不如天算。
朱瞻基压根儿就没走寻常路!
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这时候他这位皇叔,心里肯定不安好心。
他绕道进京,来了个出其不意,直接反包围了朱高煦的阵地!
那场突袭,打得朱高煦整个人马措手不及,根本没反应过来就全乱了套。
他朱瞻基早有准备,谁都说这小皇帝智谋不及老一辈,结果呢?
事儿都办完了再议论——到底是谁该担心谁啊?
!
朱高煦成了阶下囚。
这时候,如果按大道理来说,“一人做事一人当”,也许处死他一个就够了,朝廷内外也能多平静点,仇怨也能少点。
可朱瞻基这个人啊,有点偏执,甚至可以说是冷酷。
他坚信,留一个人在世,将来就是祸根!
他心里琢磨着,爷爷心软过,爹也心软过,结果呢?
麻烦没断过!
他可不想重蹈覆辙,不想自己的子孙再面对同样的威胁。
所以,他选择了“斩草除根、满门抄斩”,一刻都不含糊!
甚至连那些无辜的亲人、女眷,全也一刀切,一个不留!
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权力清算账吗?
真的全是为了稳固江山吗?
事情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纯粹。
表面上,朱瞻基这么做,是要避免大明朝再起血雨腥风。
毕竟内部争斗最是损耗国力,毕竟历史上这种兄弟阋墙,没几个有好下场的。
但是,说句不好听的话,若是换个位置,他朱瞻基这个皇帝也未必干得更清白。
当年朱元璋、朱棣,不也总在刀口舔血、兄弟阋墙吗?
人性使然,在绝对的权势面前,谁又能真的心软?
也许到头来,这种极端手段能够让他朱瞻基彻底安心,也能把其他那些心怀不轨的觊觎者给彻底吓住。
可朱高煦的死,真的能让大明平稳下去吗?
你琢磨琢磨,杀伐如此彻底,究竟是壮士断腕,还是透支了国运?
朝代更替,看着好像外患不断,但往往内部的争斗才是真正的催命符。
说不定啊,朱高煦如果被宽大处理,他倒未必还有力气二次发难。
可倘若放手一次,别人会不会群起效仿,让这种叛乱成为常态?
当权者每天都要做很多选择,可结果往往难以称得上完美。
如果朱高煦真有当皇帝的命,多半不会败得这么惨,可偏偏天意弄人,聪明反被聪明误,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!
有时候又忍不住想,朱瞻基杀心太重,到头来算不算自找苦果?
他自己英年早逝,等于辛辛苦苦追求的稳定,也没能长久守住。
他儿子朱祁镇那个娃娃皇帝一上台,第二年就被瓦剌活捉了,满朝文武手足无措。
明王朝从此势头急转直下,再也回不到前朝那般气象。
你琢磨琢磨,这权力游戏里头,哪有真正的常胜将军啊?
看起来斩草除根的决断很利落,实则输赢难判。
明朝这场血与火的家族剧,有时候竟让人说不清孰对孰错。
你说这些人冷酷无情,也许真的是,毕竟关键时刻心软基本就是送命。
可要说就此无情,到底又有太多人间的亲情纠葛在里面,剪不断理还乱。
历史的光影啊,总是悬疑丛生。
谁的一念之差,能改写多少人的命运?
明朝的江山,最终还是没能托住那份安稳。
这么多年的兴衰,说白了,还是权力这东西左右了太多命运。
这江山种种,到头来不过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旧事一箩筐,可它却警醒着我们: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权力背后,往往藏着最深沉的人性拷问和最惨烈的家族悲歌。
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,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联系我们,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。
配资股票的合法平台有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